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网站!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厦门以智能建造为引擎赋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散装水泥推广发展协会信息网  2025-09-11  来源:厦门市住房和建设局

【字体大小: 打印

     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转型,大力发展智能建造,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福建省厦门市作为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在智能建造领域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功走出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发展新路径,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厦门样板”。

坚持统筹牵引 构建一盘棋的推进体系

     智能建造涉及面广、系统性强,厦门市坚持政府高位推动、部门协同发力、市场有效参与。一是高位推动,健全组织保障。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智能建造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定任务清单,确保方向明确、责任到人。

     二是政策集成,激发市场活力。聚焦产业链痛点堵点,出台《厦门市促进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构建涵盖财政奖补、金融支持、容积率优化、招投标创新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体系,明确10个规模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必须开展智能建造技术实践,14个工程总承包项目在招投标文件中增设智能建造技术评审内容。

     三是标准引领,规范发展路径。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发布涵盖试点项目、试点企业、产业基地以及造楼机、建筑机器人等实用技术相关的10项标准指引和5项标准定额清单,建立健全智能建造标准体系。

     四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精心组织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工作推进会及观摩、福建省人机大战等10余场各级观摩交流活动,并于2024、2025年连续举办智能建造专题展览会,集中展示全产业链创新成果。同时,依托主流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策划“智能建造示范项目深度行”等专题,广泛宣传试点中的创新实践,促进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和产业升级。

坚持示范牵引 培育全链条的产业生态

     以点带面,培育龙头,构建集群,是加速智能建造技术应用和产业壮大的有效途径。一是精心培育示范项目。2024年分批遴选60个涵盖房建、市政、交通等领域的智能建造试点项目,29个项目获评省级试点项目,为全省智能建造发展树立标杆。开展智慧工地星级评价,评选出20个星级项目。通过项目实践检验技术、优化流程、积累经验,形成了可在不同场景复制推广的样板成果、典型案例。如厦门新会展中心项目实现BIM(建筑信息模型)“一模到底”,节约工期约90天;翔安大桥项目采用钢箱梁桥面无人化集群施工技术,关键工序合格率达99%以上……

     二是聚力发展骨干企业。印发《关于公布第三批智能建造试点企业和产业基地名单的通知》等,遴选25家施工总承包、部品部件生产、软件研发等领域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龙头企业牵头,联合1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上下游企业,共同成立厦门市智能建造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聚焦技术创新、人才引育、标准制定等核心任务,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在建筑业的深度应用与落地。

     三是着力建设产业基地。重点培育3个智能建造试点产业基地,推动本地装备生产基地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和集成应用等方面向智能化深度转型,厦门康柏机械研发的新一代智能升降机,自带伸缩平台,减少90%以上临时平台钢材用量;厦门安科自主研发的造楼机,可节约60%的人工成本和40%的工期。规划于2025年内开工建设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厦门市智能建造产业园,引入“装配式、智能设备、新型建材”作为基地产业体系基础,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四是创新搭建平台载体。推动建设16个智能建造相关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与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联合设立智能感知与工程物联网(厦门)实验室,共建厦门住房城乡建设全过程监管BIM云平台。

坚持技术牵引 打造全方位的创新格局

     创新是智能建造的核心驱动力,必须贯穿设计、生产、施工、管理全链条。一是深化数字化设计革新。大力推广BIM技术应用,开展“一模到底”试点,2024年遴选确定15个市级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开发应用BIM施工图智能辅助审查系统,通过方案阶段强制性条文闭环管理,显著提升设计质量和审查效率。连续举办城市设计周、BIM技术应用大赛等活动,促进技术交流与推广。

     二是推动智慧监管体系升级。依托CIM平台赋能城市八大维度治理,实现全过程动态管理。积极推进6个区搭建“一网统管”智慧平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城中村治理水平。引进先进技术资源建设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在43个试点项目展开应用,接入塔吊、智能升降机等多类型智能装备共计185台,有力推动工地管理智能化转型,显著提升工程管理效率和监管水平。

     三是实现智能化施工突破。大力研发应用建筑机器人、智能塔吊、智能升降机等智能施工装备,替代“危、繁、脏、重”人工作业,提升效率和安全性,如中交白鹭西塔空中造楼机模拟工业化封闭作业环境,最快实现4天一个标准层。

     四是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厦门市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建筑等高校、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实施智能建造课题“揭榜挂帅”机制,政府投入150万元引导资金,撬动社会科研投入超2700万元,联合攻关8个关键课题,加速了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应用。

坚持人才牵引 夯实可持续的发展基础

     人才是智能建造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需构建多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一是汇聚高端智力。制定智能建造专家库管理办法,遴选涵盖设计、生产、施工、信息技术、高校科研等领域的145名专家入库,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开展前沿讲座,普及新知识新技术。

     二是创新育人模式。推动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开设智能结构与城市更新、智慧建造与城市运维等专业或教学方向。同时,联合国内知名高校筹办智能建造硕士厦门班,培养智能建造攻关人才。

     三是强化技能培训。支持特房建工、厦门技师学院等单位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工人实训基地,大规模开展BIM技术、智能装备操作等技能培训,有效助力传统工人转型。

     四是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组建智能建造产教融合联盟,推动高校设立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共同开发BIM建模、机器人操作等特色课程体系。举办智能建造技能竞赛,选拔培育创新团队,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支持。

     下一步,厦门市将深度转化智能建造试点经验,使其成为常态化发展的强劲动能,从战略层面构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面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将智能建造打造成培育新质生产力、引领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