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广州市牢牢把握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机遇,系统推进“顶层设计、技术攻坚、场景应用、产业培育、人才培养、宣传推广”六个维度工作,加快推动建筑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顶层设计导航
明确智能建造战略目标
2023年3月,广州建立了由市长担任召集人的新型建筑工业化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相关工作。今年1月,广州将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纳入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筑业相关产业被列为全市战略性发展产业。
同时,结合实际确定“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装备、装配式装修、智能家居”五个赛道协同发力的产业发展策略。明确了“夯实数字设计基础,重点推动智能生产和智能施工(装备)发展,促进装配式装修和智能家居融合提档升级”的总体思路,确定了2030年智能建造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规模的发展目标。
此外,不断完善政策体系,2022年1月,印发《广州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明确政府投资项目、重点片区工程全面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谋划推动数字产业与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领域融合发展。2024年4月,印发《广州市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五年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今年8月,印发《广州市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统筹布局产业发展方向及路径。
技术攻坚突破
打造智能建造创新引擎
搭建平台,聚集创新资源。广州围绕房屋建筑、轨道交通等设施领域以及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等前沿方向布局各大科研平台。支持建设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推动杨永斌院士工作站落地,聚集顶尖创新动能。
技术攻关,推动成果转化。通过关键技术总结、技术体系适用性论证、项目应用示范等方式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牵头开展建筑机器人应用课题研究,形成建筑机器人类型清单和详细应用指引;印发智能建造技术清单,遴选创新案例,为行业提供技术参照。BIM正向应用取得突破性成果,中建三局智能加工车间,打通各环节数据壁垒,实现基于单一数据源的全环节数据贯通。
健全标准,填补技术空白。2023年6月发布《工业化建筑建造规程》,同步制定《广州市智能建造项目评价指引》《模块化建筑认定指引》等系列技术标准,填补技术标准规范空白,为项目敢用、会用、善用智能建造技术提供指引和支撑。
拓展应用场景
打造智能建造示范样板
试点引导,发挥带动效能。试点以来,广州市遴选76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并持续跟踪项目实施效果,中建四局科创大厦、广州白云站综合枢纽等多个应用智能建造技术的项目已落地实施,实现示范效能的提升。
场景驱动,政府项目提增量。依托城中村改造场景培育智能建造,发布《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方案编制和报批工作指引》《广州市城中村改造项目方案联审决策要点》等文件,将应用模块化建筑、装配式装修的要求纳入联审决策要点。同时,推动模块化建筑、装配式装修应用场景扩展至原拆原建、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房建设等。
领域拓展,智能建造齐扩面。在房屋建筑工程领域,推动机器人用于施工、运维各环节,在全市项目中推广应用抹灰、焊接、巡检等20余款建筑机器人。在智慧监管领域,建成“一屏管工地”智慧工地监管一体化平台等,综合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实现混凝土及构件全过程追踪、机械全周期监管。在智慧运维领域,推进无人值守泵站、黑灯工厂等项目建设,有效降低生产能耗、人工巡检劳动强度和设备维护成本。
产业集群培育
构建智能建造生态矩阵
聚集产业生态,聚力打造全生命周期产业园区。融合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智能制造试点工作,布局白云区“设计之都”、黄埔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番禺区“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发挥南沙世界级港口优势,建立央企集聚的综合性产业园区,生产的模块化箱体等产品可供应粤港澳三地并出口海外,实现“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战略目标。
链上协同,构建生态促融合。成立整合产业发展全链条的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协会,汇集研发、设计、施工、生产等领域70家企业,搭建行业交流平台。组建粤港澳新型建筑工业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联合湾区头部企业和高校,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印发《广州市智能建造资源手册》,发布智能施工、数字设计等龙头企业资源信息,初步建成产业链协同共享生态。
招商引援,引龙头强动能。出台《关于新时期推动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意见》,按照“制定产业规划—打造产业园区—出台产业政策—配套产业资金—实施产业招商”的路径,全力引进智能建造龙头企业。
聚合供应链,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多家国企整合原采购平台,搭建百亿元级智能建造数智化供应链平台,汇聚需求、产品、服务等资源。打造绿色建材互联网平台,集成信息、交易、结算等功能,促进产业产值、增加值和税值增长,实现产业做优做大做强。
人才体系保障
强化智能建造人才支撑
高端引援,顶尖人才精准发力。支持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引入智能检测、地理信息、工程建设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开展技术研究。支持大学开办智能建造院士特色班,培养重大工程领域急缺的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支持各大院校引入智能建造领域的长江学者、国家“千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一流人才,带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提升,促进智能建造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专业加持,促进粤港澳互认。开展建筑数字技术、装配式建筑等专业职称评审,打通新型建造方式人才职业晋升通道,引导人才向智能建造领域聚集。推动湾区技术标准、职业资格互认,联合香港建造业议会、澳门土木工程实验室成立“粤港澳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联盟”,建立技术标准互认、数据共享机制。
产教融合,铸牢后备人才基础。指导广州大学新增智能建造本科专业;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开设智能建造专业课程。推动智能建造相关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推动广州市建筑集团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建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及产业学院,持续扩充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储备。
队伍建设,加强产业工人培育。通过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举办智能建造工种竞赛,引导企业协会、职业院校组织开展装配式建筑、BIM、智能建造工种技能培训,试行“新八级工”制度,推动智能建造产业工人从新兴群体发展为行业主流力量。
宣传推广拓展
推动智能建造走出去
筹办湾区展会,产业交流展实力。2024年3月以来,举办2024内地与香港建筑论坛、2024中国数字建筑大会等一系列展会,全面展示广州智能建造产业发展成果。今年5月举办首届广州国际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建筑产业博览会,搭建“中国建造”对外展示窗口。今年7月,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共同举办首届粤港澳建筑机器人大赛,深化三地合作交流。
科技驱动实力,海外输出树品牌。广州企业积极参与国际项目建设,如广州市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承接香港首栋超高层MIC模块化建筑——九龙东京街商住项目的深化设计和模块生产,拓宽湾区智能建造产业市场。
沉浸体验成果,多维宣传增感知。建设“智能住宅公园”和“好房子”展示区,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推动智能建造进社区,为市民、学生等群体提供沉浸式交互体验。组织“质量月”现场观摩会、智能建造案例分享交流会等,提升行业内认知,营造全行业应用智能建造技术的良好氛围。